1952年7月某日,黄克诚主持军委会议,重点讨论哈军课程按计划启动问题。陈赓会上详述所遇难题,并与参会人员深入交流解决方案。
会议结束后,陈赓完全忘了傅涯让他回家吃饭的话,径直离开会场,坐车前往东交民巷的刘伯承家。
刘伯承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,见陈赓进来,便指向他道:“你来得有点晚啊。我想你应该知道,我明天就要离开了。”
陈赓一听,没客气,他会议一结束就赶来了。见老首长这么说,他不服气地回应:“您老人家,怎么也学会找茬了。”
刘伯承面色凝重地对陈赓说:“我得赶紧跟你分享些经验,你也得告诉我些心得。我明天一早要回南京,要是见不上面聊聊,那多可惜啊。”
陈赓听完便笑了,对刘伯承说:“首长,我可没耽误时间。军委会议一结束,我就直奔您这儿,家都没回,饭也没吃。您说,我是不是挺冤枉的?”
刘伯承听后,故意板起脸道:“陈院长,你每天那么忙,我这刘院长在你那儿怕是没啥分量了。”
陈赓猛地站起身,直言道:“我早就说了,你老爱钻牛角尖。现在看来,果然没错。”
刘伯承听后大笑,随即拉着陈赓坐下,并让家人准备饭菜。饭菜上桌后,他便与陈赓边吃边聊,气氛十分融洽。
刘伯承急着要见陈赓,原因是他已经买好了明早返回南京的车票,行程安排得很紧凑,没有太多时间耽搁。
一方面,他许久未见这位爱将,想见面叙旧;另一方面,他在南京筹办军事学院积累了些经验,打算当面与陈赓分享,给予指导。
陈赓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成功建立了哈军工,这是项非凡成就。他渴望能从陈赓那里汲取办学经验,以提升自己。
他确信,陈赓回京定会探望。见陈赓如约而至,他心中满是欢喜,于是和陈赓玩笑了一番。
两人深夜长谈,深入探讨了多项具体事务,包括苏联专家的建议、抽调教授与学员的方案等,彼此开诚布公地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。
陈赓深感刘伯承毫不保留地分享筹办南京军事学院的经验,收获颇丰。他心中赞叹,老首长依旧体贴入微,关怀备至。
在革命战争时期,陈赓长期跟随刘伯承作战,深受其器重与栽培,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,是刘伯承麾下一位难得的杰出将领。
关键时刻,刘伯承总把重任交给陈赓,陈赓也总能不负所望。在革命的道路上,两人并肩作战,共同经历了无数挑战,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。
有人或许会疑惑,陈赓遇见刘伯承时,竟直呼其为“老前辈”,还声称被刘伯承误会,这是否显得不够尊重?
其实,这称呼不是不敬,反而是更加尊敬的表现。从这一称呼中,可以明显看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。
刘伯承年龄比陈赓大近十岁,他不仅是陈赓的上级领导,还像兄长乃至长辈一样。陈赓称呼他这样的身份,反而增添了几分亲近感。
此外,这个称呼源自革命战争时期。1947年12月,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分兵,刘伯承率三支纵队开辟新战场,行动代号即为“老头子”。
得知刘伯承的代号后,陈赓感觉十分亲近,于是常常使用这个代号来称呼他。
陈赓性格开朗,与上下级关系融洽,所以他常亲切地称呼刘伯承为“老头子”,对这位老首长毫无畏惧之心。
1961年,陈赓不幸离世,刘伯承得知后震惊不已,难以接受。他立刻前往陈赓的追悼会,刚踏入会场大门,泪水就已滑落脸颊。
随后,他静静走到陈赓的遗体旁,深深鞠了三躬,久久站立默哀。末了,他长叹一口气,眼含泪光,悄然离去。
徐向前、王震等同志目睹此景,纷纷上前握手安慰。他们深知,刘伯承元帅与陈赓之间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,此刻需要彼此的支持与理解。
那一刻,任何安慰都显得空洞无物。刘伯承深知,这位挚友兼战友已永远离去,留给他的,唯有绵延不绝的思念与无法弥补的遗憾。
秦安配资-配资平台app-国内知名股票配资公司有哪些-哪个平台可以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